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为官场成功而着装
发布日期 2013-12-11  人气:1202
 
穿戴太过耀眼,便很容易被怀疑有作风问题,这可谓今日的中国官员遭遇的最大形象危机。
其实,政治人物不能太露富,否则容易成为被公众质疑、被政敌攻击的把柄,这一常识已经被普遍接受。可惜大部分下层官员还未意识到:对自身形象包装的忽视,乃至对名牌的不恰当炫耀,对自己有多大的杀伤力。
在官员对自己财产状况讳莫如深,公众又缺乏有效监督渠道的情况下,从公开照片中寻找蛛丝马迹便成为几乎是唯一的监督方法。
眼下,“鉴名牌反腐”的成功率似乎颇高,但它需要太多的机缘巧合:中国人刚刚开始的奢侈品消费热潮,官员微妙的炫耀心理……哦对了,被鉴表的官员还不能是级别太高。可以预见的是,在对官员着装背后的作风问题狂轰滥炸一阵子之后,品位问题将是公众的下一个关注焦点——当然,前提是,大部分人,即使是属于屌丝群体的人,也都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知道黑皮鞋不能配白袜子。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员偶尔秀出自己的品位,便会赢来一片喝彩。比如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就曾因一套藕荷色的晚礼服,在纪念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会议上成为全场的焦点。
不过话说回来,在品位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相对的恰当。你若是一个小科长,在市长局长云集的场合刻意秀出自己高出一筹的穿衣品位,极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今天,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官员们的照片越来越多,网友们鉴别品牌的功力和时尚品位也愈发成熟,所以,围观官员的形象成了一场狂欢。不过,狂欢之后,人群散去,问题才会显露出它的本质:官员的形象是作风问题,是品位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领袖着装表达的意味非常明显。比如毛泽东从来不穿西装,他穿的中山装也因此被外国人张冠李戴地称为“Mo Suit”。卡斯特罗总是穿着象征战斗的迷彩服,非洲原殖民地国家的元首们喜欢穿五颜六色的大袍子,卡扎菲的着装风格更是永远走在潮流的前沿,而甘地则是要么光着膀子,要么裹着土布。
回到国内,虽然官员的着装看上去都是千篇一律的衬衫西装,但其背后依然暗藏着许多的政治奥秘。
比如,为何官员,特别是女性官员的发型千篇一律?几乎看不到长发飘飘的女干部?据说,这既是为了方便打理,更是为了在形象上显得精明干练,营造女强人的气场。
在微妙的政治环境下,连新闻联播主播的领带颜色变化都会引起外界的强烈兴趣,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官员们,尤其是高级官员在衣着形象上的一点点细节都会引发巨大的关注。
也正因为此,官场的穿衣风格总是趋于保守,愿意冒风险的人很少—这或许也是各地的新闻联播看起来总是同样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不过,在着装问题上,有时也会冒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领导同志。宿迁原市委书记张新实就曾在2008年的市“两会”上,建议男代表穿深色西装、浅色衬衣、鲜亮领带,女代表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他的理由是:“你们是宿迁人民选出的代表,走进了人代会这个神圣的殿堂,肩负着庄严的使命,就要有良好的形象,而且要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让我们后代看看。”
有人认为这是作秀,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狭隘地理解。自称“美国第一位衣橱工程师”的约翰·T·莫罗伊曾写过两本叫做《为成功着装》和《为成功而生活》的书,他提出:要使每一位企业雇员都看上去像中上层阶级,因为中上层阶级就意味着成功。莫罗伊认为,除了衣着之外,办公室、接待室也应该改造,而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手势和姿态,也能被改造得具有中上层阶级的外观特征—这些都能帮助造就个人和企业的成功。如果莫罗伊认识张新实,他们一定能够成为知音。张在当选市委书记后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跟客商会谈不要总是在酒桌上,也可以到咖啡馆里谈;男干部每天要换衬衫、女干部每天要换外套,因为“衣着形象也是一种精神面貌,不能灰头土脸的,让人感觉不好交往,干部的素质就是从这些细节抓起”。
 
关键词:公务礼仪
摘要:
返回顶部
湖北省礼仪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