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礼仪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日本国家形象为何
发布日期 2013-11-25  人气:1259
 
 
礼仪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日本国家形象为何
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说起
 
 
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6个国家12万民众评估全球20个主要国家,中国国家形象位居世界第五,中国连续3次在世界民众的心目中以客观的正面形象出现。但日本国家形象却从2006年起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评估高出了中国多达15个百分点!前五名分别为:第一名:日本;第二名:德国;第三名: 新加坡;第四名:美国 64 第五名:中国。
     其实,早在2005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全球态度项目"调查报告,显示16个调查国家中只有巴基斯坦和中国认为中国形象好于日本。其他14个国家对日本的好感度要高于中国。
但历史遗留问题与领土争端,总是左右着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正面评价,或用千万个理由去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的伤害,但是别的国家却不是这样的看待。毕竟,历史不是当代日本的全部。事实上,如今的日本跟过去的日本是有很大区别的。日本国家形象能获得"世界五连冠"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一、为何日本国家形象能获得“世界五连冠”?
首先, 战后日本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对外经济援助国,是日本国家形象名列世界第一的最主要原因。日本过去一直是中国最大援助国,谁也无法否定这是个事实。自1979年以来,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受援国。中国的外来援助中有66.9%来自日本。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了总额约达27000亿日元(约合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开发援助;从北京地铁、首都机场、中国电气化铁路约4600公里的改造、中国470个大型港口泊位中约60个等等均由日元贷款建成。
日本人认为政府重点受援国定为中国,其理由不仅仅是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也为维护日本自身的安全和繁荣着想,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安定繁荣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希望中国更加开放和社会安定。1979年大平首相访华时,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平即表明了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合作,从此以后就实施了政府开发援助。当然这的确存在日本国的谢罪心理。不过,自小泉内阁在靖国神社问题遭至中国批评以及中国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后,日本减缓了对中国经济援助步伐,转而扶植印度等国家。
  日本在东南亚日圆外交,成果斐然。东盟各国,除富庶的文莱,均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大多是无偿援助。越南受到日本的援助居东盟之最;印度取得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受援国,扶贫开发是重要的投资领域,当然不排除日本的战略考量;
  对阿拉伯世界与非洲拉美地区广撒金钱,取得广泛称赞。有人问:美国不也在实行对外经济援助且是最大海外援助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形象第一呢?原因是,美国没有跳出意识形态,从来没有支援过中国和越南。因为美国有一条〈海外援助法〉,规定不可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就算朝鲜,有,也是被逼迫的,是个例外。再说,日本对外经援总额比美国对外经援总额还要多,据世界第1位!
  其次,日本的经济实力及其高度重视科研的态度,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好评。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6%,其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日本的GDP大量投资于科研。日本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比德国、英国、法国3国的总和还要多。1990年以来,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每万人劳动人口的研究人员数为全球之最。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达到这个水平的国家还有韩国、瑞典、英国、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意大利;日本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9.5%,居世界第一,基础教育的扎实发展,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质高的日本国民,成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日本取得这个成绩是多年努力的结果,早在1911年,6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便达到98%;日本的大学教育在亚洲名列前茅。2008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排名亚洲第一的是日本东京大学,全球排名为第17位。北京大学由去年的第14位跌至今年的第36位,清华大学由第28位降至第40位。另据统计,在日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0%!!
  在财富方面,日本也有诸多世界第一。截至2008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连续18年居世界第一!
第三,日本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国民良好的礼仪和公德在全球获得良好的口碑,极大程度地化解了单一历史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是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2011年2月,"透明国际"发布的《2008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中,日本处于最清廉的前20个国家之列。
日本人崇尚文明礼貌,见面问语鞠躬互敬的民族形象,一直得到世界认可。他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等小动作,也影响了他国对它的整体评价。特别是发生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和海啸,日本人民勇敢而冷静地应对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超级地震的灾难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全体国民在大灾难突然降临之际,并未惊慌失措,而是保持极大的冷静和镇定,处之泰然:仙台的人们在马路上避难时,集体站在了路中间的绿化带中,虽然有些拥挤,但没有一个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地震后日本社会秩序井然,国民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全社会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灾难,并保持良好的秩序。无论是领取应急食物还是等待公用电话还是公交车站前排队等候车辆以及逃难人群主动为车辆让道、在楼道内避难有序地排成两行,都无一不显示了灾难后日本社会高度的秩序性,由此也体现了日本国民性之优秀。日本人民卓越的国民性,他们在地震中的表现,在克服自然的暴虐面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一位经历大地震的中文网主编说:“回家排队,用公用电话排队,没有人乱扔垃圾。在这样大的地震灾难面前,日本人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的文明。这样的民族让人敬佩。为他们祈祷”。在大灾难面前依然保持秩序的人们,在诠释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我们能看到天灾,看不到人祸。
这些也许是日本国家形象为何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的最好注解。
反观我们,许多国家都有针对中国人的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中国人,便后请冲水”,“ 请不要用手摸”,“ 禁止吸烟”,“ 严惩偷窃者”,“ 中国人禁止出入” ,“如果随意拿商品将报警处理”,“请安静”,……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2006年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许多国家的排外事件没有冲着日本人,都是奔着中国人。
曾经天朝上国,泱泱礼乐之邦,数千年来的文化荣耀仿佛一夕丧尽。
二、中国人为何“无礼”?
泱泱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早在西周就创立了丰富得让孔夫子赞叹的礼仪体系。中国何以在最基础的礼仪方面出现问题?
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韩国对中华礼仪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
历史的拐点出现在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游民越来越多,社会问题无法在家族内部解决,游民们组成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江湖组织”,社会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这种东西一直影响到今天——称兄道弟,哥们姐们……这是生存逼的,我们人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累,但没有办法。人需要超脱和孤独,但是这种文化不让你孤独。”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不认原则,认人情,必然就有亲有疏,造成不公正和紧张。面对生存竞争的时候,你不知道别人有什么‘关系’。”郭小聪分析,今天中国人显得“无礼”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就如农村人不适应城市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大声说话、赤膊一样。在田野上长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与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种复杂的规则所限制。
与“人口过剩导致社会粗俗化”有连带关系的另一观点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由资源匮乏导致的恐慌造成的。但台湾的学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要讲资源匮乏,整个亚洲都资源匮乏。”日本“新干线”的拥挤程度不比北京的地铁逊色。每个车站都有一些戴白手套的人专门负责把乘客往车厢里推。一边推一边鞠躬,毕恭毕敬地说“对不起”。乘客知道空间有限,都拼命收缩自己。“不像在大陆,有些人自己要挤进去,还恨不得把别人挤下来。在车厢里,胳膊和腿都伸得很开,拼命占地方。”
寻找“近因”的时候,很多人将今天国人的不礼貌行为归结于“文革”遗风。“‘文革’之前很斯文的中学生,参加过几次武斗和抄家,再上山下乡一圈,随地吐痰和国骂就都学会了。你一说他,他说工农兵都这样。”“经历过‘文革’的人,不太会说‘对不起’。即便像我这样的老实孩子,在潜意识里也留下了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冲动。”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公共礼仪缺失,跟长期的“阶级斗争教育”密切相关。把所有人都视为假想敌,把所有的日常生活事件都视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对于敌人,我们是无须讲礼貌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种革命伦理学在21世纪并未消失,而是转型成了资源匮缺下社会竞争的残酷逻辑。我们不是缺乏教育,而是教育过度,也就是“斗争教育”过度。此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近百年的急遽变化导致社会出现断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称谓失范。在传统社会里,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各有称谓,1949年之后,所有的人都成了同志。而今天,“同志”和“小姐”一样,又有了特殊的含义。
总之,经过二十世纪的数次横扫,中国传统礼仪在自己的发源地已经全面衰落。更加不幸的是,新的礼仪文化并未随着“封建礼教”的退隐而形成,所有中国人都被搁置在“旧礼已去,新礼未立”的空白地带。这个历史时期被拉得如此之长,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无礼”的生活,甚至认为在公共场所以礼行事乃装腔作势、虚伪、压抑天性。然而,礼仪意味着社会生活中的秩序,无礼则无序。现在的许多国人不知道如何在公共场所行事,不知道如何优雅地生活。在这种无礼状态中,我们即使内心善良,也会给人以“粗野” 和“不文明”的感觉。
 
三、强化礼仪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重塑中国国家的光辉形象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首先是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种机构、团体、企业和社会民众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被新闻媒介反映出来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民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最直接。国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对一个国家及其国民的“客观反映”为基础的。通过媒介反映出来的一个国家是否开放、自由、民主、富强,该国的社会是否公平、正义,该国的国民是否诚信、正直、善良、宽容、博大,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础。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形象与国家形象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国家形象的好坏根本取决于国民的表现。余光中说:“当你不在中国,你便变成了全部的中国”。而在中国的每个人,何尝不是“全部的中国”?无论是否在中国,我们都是“形象大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因此,为消除国人不文明的行为的不良影响,重塑中国国家的光辉形象,就需不断加强道德和礼仪教育,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融入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首先,在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各方面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强化礼仪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不仅是协调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同时更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素养的体现。因此,学习礼仪文化,讲究礼仪规范是个人、组织或地区塑造良好形象,赢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国民礼仪形象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礼仪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将礼仪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创建文明班级、文明校园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礼仪知识用于实践,从而达到影响他们行为方式的目的。最后,要注重法制建设,有时光靠自律机制难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民众的行为规范化。
总之,弘扬优秀的中华礼仪文化,强化礼仪教育,是外塑国民形象、内强国民素质基本手段,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强国,重塑国家光辉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编辑:李晶)
关键词:礼仪论坛
摘要:
返回顶部
湖北省礼仪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