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揭秘外交礼仪背后交锋 细微动作暗含外交意义
发布日期 2013-11-24  人气:1186
 
 
揭秘外交礼仪背后交锋 细微动作暗含外交意义

    在外交活动中,到位的礼宾,会给外交活动增色不少,而欠妥的礼仪,也会给双方带来尴尬。外交礼仪既代表国家的形象,又是体现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一面镜子。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第一印象在外交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1992年12月,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叶利钦作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访华,对两国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为使接待工作做得圆满,外交部礼宾司早早就做了周密的准备。

    17日,迎着灿烂的朝阳,叶利钦的专机稳稳地停在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按照国际礼宾惯例,应由被访问国的礼宾司长登机欢迎,我就在俄驻华大使罗高寿的陪同下登上了飞机。为表示欢迎,我用熟练的俄语对叶利钦说:“热烈欢迎总统阁下首次访华,今天天气晴朗,天气也在欢迎您。”叶利钦听后兴奋地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在踏上中国土地之后,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外交部官员,又用流利的俄语和我交谈,我感到很亲切,我十分高兴,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预兆。”短短几句话,立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叶利钦也由刚才的握手改为热情的拥抱。

    俄罗斯人喜欢喝酒,尤其喜爱烈性酒。可是按国际习惯做法,一般国宴只喝红白葡萄酒。为了使叶利钦一行能喝得尽兴,在欢迎宴会上,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我们打破了宴会不用烈性酒的做法,为叶利钦准备了茅台酒。果然,叶利钦当晚情绪高涨,足足喝了半斤多,使宴会的气氛十分热烈。

    第二天,江泽民同志要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小型宴会招待叶利钦。招待会前,江泽民同志非常谦虚地向我问起叶利钦的小名,我告诉他是“鲍利斯”。当江泽民同志见到款款走来的叶利钦时,用俄语亲切地说:“你好,我的兄弟鲍利斯!”叶利钦非常惊喜,他紧紧地握着江泽民同志的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外国领导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我很激动,我们的关系多么亲密啊!”

    叶利钦这次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恰到好处的外交礼仪,给叶利钦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访问的圆满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细微动作表达外交含义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热情好客,彬彬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过,在复杂的外交关系中,外交礼仪还体现在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上。这一点,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访问,从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由于针对这次访华中美双方在表述上有分歧,以及当时中美关系的大背景,所以,在尼克松没来之前,周恩来总理给外交部确定了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有礼,不强加于人。这其中释放出了政治信号。

    2月21日中午,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周恩来等到机场迎接。飞机舱门打开后,只有尼克松和夫人两个人共同走下舷梯,而随行的基辛格、罗杰斯等人只有在等尼克松夫妇与周总理握手后才下舷梯。这是因为美方想突出尼克松与周总理单独握手的画面。而我方是如何接待的呢?都体现在周总理接下来的一举一动中。

    当尼克松夫妇出现在飞机舱门时,周总理并没有鼓掌,而是等他们走到舷梯一半位置时才开始鼓掌。等尼克松夫妇下完舷梯最后一级,周总理也不是主动迎上去握手,而是站在原地。这时尼克松主动走上前去,身体微向前倾,先伸出手握住周总理的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这时,周总理的回话也是意味深长:“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接下来的欢迎仪式上,按照惯例要悬挂两国国旗,奏两国国歌和检阅仪仗队等。对此,我方都做了,接待完全符合礼仪。不过,还是与当时我们接待其他国家贵宾的仪式有所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没有群众欢迎场面。当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对我们的接待工作的评价是:“Correct not warm。”其中,“Correct”是“正确”,用在礼宾上应该是“符合礼仪”,“not warm”则为“不热”的意思。这体现了我们的原则――不冷不热。

    在欢迎宴会上,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中国乐队演奏了美国民歌和尼克松家乡的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这让尼克松夫妇感到非常亲切。接下来的祝酒碰杯,周总理的举动则体现了我们的不卑不亢。一般情况,周总理在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碰杯时,总是让自己酒杯的上沿去碰对方杯子的中间部分。但这次在向尼克松敬酒时,周总理却特意将他的酒杯杯沿和尼克松的酒杯杯沿持平后再碰杯。这一细微的举动,既不失礼,也不过分。
特殊访问礼宾要适度

    1989年5月,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正式访问中国,这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从此中苏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外交礼宾上如何把握分寸、如何热情适度,就成了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此考虑非常细致,他将此次会晤概括为8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指示外交部,在礼仪安排上不要太热,要适度。这就表现在他与戈尔巴乔夫见面时的动作上。

    邓小平同志叮嘱,他在与戈尔巴乔夫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并要求礼宾司要提前与苏方打好招呼。

    为了贯彻这一重要指示,我向先期来华打前站的苏联外交部礼宾司长说明了这一点,我给出的理由是:按照中国的礼俗,双方见面打招呼只握手,不拥抱,并请其将此话转告给戈尔巴乔夫本人。

    5月16日,当我陪同戈尔巴乔夫走到人民大会堂会见厅时,还真有些紧张,生怕苏方有些闪失,但好在两国领导人只是热情地握手致意,没有拥抱。

    “只握手,不拥抱”这简单的6个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和长远的战略考虑。它准确地界定了当时中苏关系处于不冷不热的状况,既为这种关系做了准确定位,又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确定了方向。小平同志的这句话,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即便是握手这一简单的礼仪形式,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新闻链接  礼宾疏忽带来外交尴尬

    外交礼宾,不但表现在外交活动中的待人接物中,还包括外事活动的穿戴上。合体、合时的穿着既体现了本人的精神面貌,又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如果衣不合时,也会给外交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1990年,我国某位领导人访问印尼。按照惯例,在领导人出访前,外交部会派人前往出访国进行准备工作,包括考察领导人将要访问的地点、了解用餐事宜及穿着要求等。有关同志在和印尼方面商谈活动项目安排时,对方提出,对方领导人的欢迎宴会十分隆重,男士要穿“Black tie”,该同志错以为这是指深色西服扎深色领带,便同意了对方的安排。实际上,这是指晚礼服。

    结果,晚宴时,我国领导人及陪同人员均穿着深色西装出现,而对方却是所有男士都穿着黑色晚礼服出席。可想而知,这多少给宴会带来了一丝尴尬的气氛。

                  (作者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大使)
 
关键词:礼仪论坛
摘要:
返回顶部
湖北省礼仪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