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论礼仪修养与个人品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
发布日期 2013-11-25  人气:1187
 
 
论礼仪修养与个人品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
 
      礼仪是个体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普遍情感、传统、习惯、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和谐社会的新质之一在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在这一前提下,保证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延续。这一文化取向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文化意识的新成果。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 “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的重要作用揭示的淋漓尽致。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因此,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提高个人品位,增进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礼仪修养的提高则关键在于自己。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今天,强调个人礼仪修养对提高个人品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所以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我们认为,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从而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等。
加强个人礼仪不仅有助于我们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它也为我们的社会化做好了基础,为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铺垫。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加强个人礼仪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比如,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展示,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都很重要。。一个具有良好的礼仪基础,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没有了解礼仪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
   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际交往,贵在有礼。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第三,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尤其是礼仪修养)为己任,一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之中。 
一个民族若不注重文明礼仪的公民比率过高,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甚至会给这个民族的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在一些人看来微不足道、习以为常的小毛病,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不排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意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和便后不冲厕所等,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这些看似简单的坏习惯往往会损坏我们的形象,会让那些对中国还没有太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误解。 
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青年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上课迟到早退;摔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青年把无视文明礼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当前青年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和谐社会、礼仪之邦是格格不入的。造成这种现象也与我们的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人耳、人心、人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青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人手,引导青年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文明礼仪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他秉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基于自己的良知、爱心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无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援助和服务,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社会稳定和公正,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追求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完全吻合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和谐发展包含了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包含了社会的经济、民主政治与法制、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和谐发展。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应该说,人类的和谐文明不仅包括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包括社会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全会还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因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生成和繁荣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严肃地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所以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提高个人品位,增进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文明礼仪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它秉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基于自己的良知、爱心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无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援助和服务,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社会稳定和公正,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追求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完全吻合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礼仪修养 个人品位、人际关系、和谐社会
摘要:
返回顶部
湖北省礼仪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